追问"嫦娥"奔月的人文意义的练习题答案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9/25 18:18:18

“嫦娥一号”卫星已成功绕月飞行,后续新闻依然源源不断涌入公众视野:第二期“落月”工程已在认证阶段、“嫦娥”经受住“日凌”考验、“嫦娥”与地面中断联系45分钟、“嫦娥书系”出版发行、首席科学家回应“中日探月之争”等等。经历了成功最初一刹那的喜悦之后,人们的心情已渐渐平复。信息时代各项数据手到擒来,现阶段,如果大众对“嫦娥”还有何关注,简单的科技指标可能已不能满足,而要站在人文立场上,进行意义探询了。

比如,探月成功,是否会改变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国际地位?不能说一点没有,至少在航天领域中国是少数佼佼者。但是国家总体科学发展水平,还有赖于一系列指标全方位的表现,尤其各个领域的创新活力和研发能力,仅以“世界加工厂”而非“发明厂”的绰号来看,与世界的差距也显而易见。退一步说,即使科技领先,能否广泛应用,让人民实实在在分享成果,仍然有待攻坚。沾沾自喜的遥望时,不能忘记脚下的征程依然任重而道远。

又比如,探月成功,是否可以带来无限商业前景?从富人的“太空旅游”、“拍卖月球土地”到“建立月球基地”,商机几乎成了航天的沸点。据悉,未来十年航天投资重点,将是经济用途最为突出的卫星,其中至少有70%为商用,在广播传输、资源气象、导航定位等方面,经济价值靡巨。可即使探索外层空间,可以看作对未来的风险投资,但撇除商用卫星,其耗资之巨,时间之长,投入与回报落差之大,也许倾几代之力才能尝到甜头。何况,人类若把工业革命以来的恶性竞争、逐利冲动扩展到外太空,可以想见的是,太空污染、资源争夺、战争、核武器竞赛等历史也许会再度重演。鉴于此,早在1958年联合国就组成了“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特设委员会”,之后陆续诞生的外空条约、月球协定等一系列国际协议,都在反复强调:各国自由探索月球和天体,但不能提出主权要求,据为己有;自由科学考察,但不得污染环境;最终为全人类谋福利。由此可见,月球土地连产权都没定下,如何拍卖?月球基地谁来建立,也缺乏合法性。在资本逻辑横行的今天,遐想航天的经济回报,无可厚非,发人振奋,但是完全被物质利益填满的商人头脑,实在需要冷静下来,放平心态、放长眼光,以可持续发展对待太空开发。

再比如,作为发展中国家,我们的贫困人群嗷嗷待哺、环境污染亟待治理,年轻网友们为此质疑:同样这点钱,比起远在天边的航天,先用来解